餐桌上的节日是一部纪录短片,通过美食文化展示了节日背后的民俗风情。它带领观众领略诱人的食物和动人的情感,让我们重温儿时对春节和元宵节的美味记忆。这部纪录片将带给你浓浓的年味儿,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节日的意义。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

 

原名(英文名):餐桌上的节日

集数:共 1 季 67 集

类型:纪录片 / 社会生活

语言:汉语普通话 / 中文字幕 / 1080p

上映时间:2018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简介:

      纪录短片《餐桌上的节日》带你吃出美食文化,了解节日美食背后的民俗民风。诱人的食物、动人的情感,浓浓的年味儿,将唤起我们儿时对春节和元宵节的美味记忆。

第1集:【豆腐】

豆腐: 英语,法语,德语,在全世界各国的语系中,豆腐都使用自己的中文发音。本身无味,凭着百搭食材的魔力,水嫩萌萌小方块,蹦蹦跳跳游遍世界。(《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0 豆腐)

第2集:【东坡肉】

东坡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过年吃肉曾经是我们最为盼望的事情,在历史上有一道因文豪苏东坡而名声大噪的猪肉菜肴——东坡肉,沿袭至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角。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1 东坡肉)

第3集:【糖环】

糖环: 糖环,珠三角一带过年吃的一种糯米食品,它诞生在西周,那个时候叫“粔籹”。楚辞说,粔籹是国宴必备的零食。(《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2 糖环)

第4集:【花馍】

花馍: 馒头诞生在汉代,后来,随着北麦南稻格局的形成,馒头跟着原材料来到了北方。由于携带和使用都方便,打败了饺子和面条,成了北方主食集团的ceo,人们亲切称呼为“馍“。(《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3 花馍)

第5集:【鲤鱼焙面】

鲤鱼焙面:鲤鱼焙面是“糖醋软溜鱼焙面”的简称,它是河南开封当地一道著名的汉族传统名菜,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4 鲤鱼焙面)

第6集:【饺子】

饺子: 大年三十,饺子是年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全国人民都在春节期间吃不同的饺子,虽然制作工序大同小异,但是因为饺子馅不同,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好吃不过饺子”深深道出了人们对饺子的喜爱。(《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5 饺子)

第7集:【年糕】

年糕:年糕味美靠的是糯米的黏甜,古人不仅喜欢吃,还把它变成生活中的“万金油”,修房筑墙加入糯米桨堪比水泥,裱画糊窗类似胶水,做鞋浆衣塑形挺拔,还让糯米成为公务员的薪水。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6 年糕)

第8集:【蒿子面】

蒿子面: 面条,最长的主食,第一根长达一尺的面条诞生于魏晋南北朝,名叫“水引”,此时石磨技术成熟,更精细的面粉出现,古人开始用揉搓拉抻探索面条的筋道。(《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7 蒿子面)

第9集:【暖锅】

暖锅:外观古朴,内容丰富,吃着过瘾,让人身心温暖的这种菜品被当地人称为暖锅,它由十几种食材汇聚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自古处于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融的地方,暖锅融合了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8 暖锅)

第10集:【糖瓜】

糖瓜: 麦芽熬制的饴糖,诞生先秦时期,是精贵的甜味剂,它出现在国家重要的祭祀和国宴中。屈原说,高大的宫殿,丰富的菜肴,还有饴糖,祖国真强大。(《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19 糖瓜)

第11集:【文昌鸡】

文昌鸡: : 在中国吃鸡一直有着美好的寓意,中国人的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鸡。在海南文昌,家家户户养鸡,逢年过节吃鸡。明清时期,在文昌各个村落的大榕树下,吃榕树籽长大的鸡崽一代代演化,成为肉味甜嫩独一无二的文昌鸡。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宴席上,文昌鸡给与会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诠释着“无鸡不成席”的当地民间俗语。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0 文昌鸡)

第12集:【黄米糕】

黄米糕: 人们说的糜子,是稷的一种。稷,位列五谷之首,因为它的特殊地位,成为祭祀宗庙的首选,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十分重视宗庙和土地,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古人很早就发现,单吃一种粮食会导致疾病,尤其是不太容易消化的粗粮。粗粮细作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但实际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尝试粗粮的精细制作。(《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1 黄米糕)

第13集:【七宝羹】

七宝羹: 羹汤诞生在先秦,有着至高的地位。随着烹饪技术的进步,隋唐以后,羹汤在菜肴中不再处于主要地位。但有一种菜羹却一直出现在初七的年桌上——七宝羹。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食用七宝羹便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恩。(《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2 七宝羹)

第14集:【全家福】

全家福: 鼎食文化一直是农耕文明的一大特色,到了汉代,人们把笨重的鼎简化成了钵,这种古老的饮食方式至今盛行在湖南常德,被列为湖南省省级非遗,当地人管它叫钵子菜。由钵子菜演化出来的全家福是春节必吃的年桌大菜。(《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3 全家福)

第15集:【龟粿】

龟粿: 一只能吃的龟,稳坐闽南人祭拜糕点的头把交椅。人们把它做得足够好看来取悦于神,也把它做得足够好吃满足凡人的口舌之欲,它就是龟粿。闽南人把米做的所有糕点都叫粿,龟粿是包有馅料的糯米粉团,压上龟的纹样,蒸熟后的一种粿。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4 龟粿)

第16集:【叶儿粑】

叶儿粑: 四川人过年,一定要吃叶儿粑,在川西怀远古镇,叶儿粑不但是当地人过年必备的贺年礼物,附近城市的四川人也会专门来怀远置办这种独特的年货。唐映雪是怀远唐叶儿粑的第三代传人,小小的叶儿粑传承着唐家人的手艺。(《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5 叶儿粑)

第17集:【腊肉】

腊肉: 熏腊肉是四川人家家户户迎接新年的习俗,腊八一过,便是做腊肉最好的时节。本期节目通过杀猪、碎肉、腌制、熏肉的全过程让大家了解阆中腊肉的制作流程。(《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6 腊肉)

第18集:【拼三鲜】

拼三鲜: 炸蒸煮焖、炖熘煎烧,一道菜二十多道工序,榆林人逢年过节的待客大菜,没有之一,只有唯一,它就是拼三鲜。临近过年,老榆林人张平早早请教了拼三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晓龙,亲自下厨为南方的朋友准备这道经典的榆林老菜。(《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7 拼三鲜)

第19集:【肉汤圆】

肉汤圆: 春节过完,才胖了三斤的你,怎么能轻易放过自己。说话间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来啦。元宵节是干什么的,重庆人告诉你,这个节日是拿来吃肉汤圆的。(《餐桌上的节日》 20180228 肉汤圆)

第20集:【宁波汤圆】

宁波汤圆: 过元宵节吃什么,吃汤圆?吃元宵?汤圆和元宵究竟是不是同一种食物呢?元宵是把馅块扔进装满糯米粉的簸箕里滚,通过馅料互相撞击滚成的圆球;汤圆是把馅裹在糯米面里,包出来的圆球。据说汤圆起源于宋朝的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餐桌上的节日》 20180301 宁波汤圆)

第21集:【元宵】

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北吃元宵,南吃汤圆。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餐桌上的节日》 20180302 元宵)

第22集:【豆面灯】

豆面灯: 你见过能吃的灯吗?你知道灯怎么吃吗?正月十五捏豆面灯,晚上点灯碗,是咱大胶东的重头戏。人们点亮自己的属相灯,再把灯吃在肚里,为了祈求福大寿大,大家也是拼了的节奏。(《餐桌上的节日》 20180303 豆面灯)

第23集:【煎堆】

煎堆: 过年了,全国各地的煎堆纷纷现身。文昌煎堆又称珍袋,巨大的身形,金黄的表皮,是个空心的大圆球。九江煎堆,身体扁扁的,里面藏着馅料吃起来脆甜。龙江煎堆,长的像个麻团,和麻团放在一起就是一对双胞胎,去它们肚子里一探究竟,结果大不相同。麻团馅软,煎堆馅硬,一个是日常点心,一个只有过年才吃得到。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304 煎堆)

第24集:【鱼糕】

鱼糕: 湖北人罗晓晓已经在广东生活五年了,却一直对家乡特产鱼糕念念不忘。鱼糕,俗称楚夷花糕。它是采用鱼糜、鸡蛋及猪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蒸制而成的食品,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乃民间宴席待客之上品。(《餐桌上的节日》 20180305 鱼糕)

第25集:【风鹅】

风鹅:风鹅是溧阳地方特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社渚、竹箦、天目湖一带地产的风鹅最为著名,有风香鹅称呼,简称风鹅。风味独特,已入选《中国名菜大典.江苏篇》58种名肴之一,是淮扬菜系代表菜之一。鹅肉含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须氨基酸。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306 风鹅)

第26集:【馓子】

馓子: 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寒食节,过寒食节的人越来越少,但寒食佳品—馓子,凭借着价廉物美营养便利,意外广泛流传。(《餐桌上的节日》 20180403 馓子)

第27集:【子推馍】

子推馍: 这是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这是馒头,这又不是馒头。临近清明节,榆林园则坪村的家家户户都会用面妆点起整个村落,能见到的花草、动物和根本见不到的瑞兽、祥龙,都会被捏成面塑。但这些做好的面塑并不是主角,今天,主角是一种叫做子推馍的食物,它是当地人清明节必吃的面食。(《餐桌上的节日》 20180404

第28集:【青团】

青团: 青团,创于宋朝,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之一。苏州人多喜欢吃用浆麦草汁制作的青团,并视为最地道的青团。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405 青团)

第29集:【润饼】

润饼:润饼,是中国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及台湾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有春笋丝、胡萝卜丝等,润饼嫩脆甜润,醇香多味。亦可将包好的润饼经油炸酥,俗称“春卷”,别有一番风味。(《餐桌上的节日》 20180406 润饼)

第30集:【朴籽粿】

朴籽粿: 汕头,潮汕文化发源地之一。潮汕人依然遵循着祖祖辈辈的传统,他们的生活和粿密不可分。潮汕人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叫做粿,潮汕人把粿能够做出几十种花样,同时潮汕人也讲究时节做时粿。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407 朴籽粿)

第31集:【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 清明之际,有一种饭,并非五谷相聚,却五色相成。五色饭,选用优质糯米,除了糯米本身的白色以外,再用三种天然染料染成黄红紫黑四种颜色,染料的获取是五色饭制作的关键。(《餐桌上的节日》 20180408 五色糯米饭)

第32集:【糖环】

糖环: 环糖,珠三角一带过年吃的一种糯米食品。它诞生在西周,那时人们称之为“粔籹”,楚辞说粔籹是国宴必备的零食,后来水稻和小麦兵分两路,在北方成为了麻花,而在南方就成为了糖环。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409 糖环)与前面有重复

第33集:【晋中黄米粽】

晋中黄米粽: 黍米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主食,被山西祁县当地人称之为黄米。勤劳聪慧的先辈们用黍米与红枣搭配,拿芦苇叶包裹,最后用马莲叶捆扎制作出黄米粽,是最古老的北方粽子。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2 晋中黄米粽)

第34集:【枧水粽】

枧水粽: 枧水粽是粤西人熟悉的家常食物,所谓枧水就是草木灰稀释后的碱性溶液,用枧水煮过的糯米清甜金黄,利于存放。枧水粽是取材于田间地头的普通食物,却包裹着亲情与牵挂,变成了最亲切的童年味道,变成了代际之间的亲情象征,变成了舌尖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4 枧水粽)

第35集:【烧肉粽】

烧肉粽: 福建厦门的吴家三代人经营着一家厦门古早味店,烧肉粽是店里的一张名片。这家店中的烧肉粽制作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与别处不同的是,制作厦门烧肉粽,必须有一套烹制的好功夫。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4 烧肉粽)

第36集:【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 海南儋州孙氏家族制作粽子的历史长达数百年,篓篓粽是整个家族的招牌,孙氏一族世居海滨,而制作出来的粽子自然充斥着满满的海洋味道。以叶为篓,以花入粽,千年盐田助力佐味,在中国的最南端,神奇的儋州粽子,已经迈出了进化的第一步。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5 儋州粽子)

第37集:【广西壮粽】

广西壮粽: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榃僧村,粽子可以巨如枕头,可谓雄霸江湖。作为端午节传统,当地的舞狮与粽子缺一不可,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包的粽子高高挂起,作为彩头,由舞狮登高猎取,号称“采青”。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6 广西壮粽)

第38集:【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 今年71岁的冯月明是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的馆长,如果包粽子有江湖,那么他就是嘉兴的“一代粽师”。冯月明最拿手的就是鲜肉棕,食材的甄选可谓极致讲究选用杭嘉湖的糯米、黄山的箬叶以及精心挑选的猪后腿肉。粽子作为嘉兴人口中的“东方快餐”,这个古老的中国食物成了嘉兴人扬扬自得的来源,让整个世界都见识到了一种另类的中国制造。(《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7 嘉兴粽子)

第39集:【汨罗牛角粽】

汨罗牛角粽: 汨罗市位于汨罗江下游,战国时为楚国境内,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曾被流放于此。秦灭楚国后,屈原救国无望,遂自尽于汨罗江,百姓自发地祭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年复一年的活动流传下来渐成风俗,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与别处不同,在源头汨罗千年祭祀仍存,追根溯源,上古重大祭祀,必选牛来献祭,粽子就是以牛角为形。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8 汨罗牛角粽)

第40集:【五毒饼】

五毒饼: 民间风俗称农历五月为“毒月”,为此中国古人依据以毒攻毒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祛毒仪式,五毒饼也因此应运而生。(《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19 五毒饼)

第41集:【十二红】

十二红: 在扬州,粽子并不是端午餐桌的主角,12道红色为主的时令家常菜,成为这一天家家必备的宴席,人称“扬州十二红”。在古人的认知里夏季五行属火,火为红色,吃红可以辟邪祛病。在江苏当地风俗中,十二红要在端午这天午时吃,故有“尝午”之称。(《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20 十二红)

第42集:【绿豆糕】

绿豆糕: 绿豆,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作物,在21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变着花样食用绿豆了。《本草纲目》对绿豆就多有点赞,称其可以磨面取粉制成糕,不但解热,还能补气安神,可谓一赞封神。(《餐桌上的节日》 20180621 绿豆糕)

第43集:【麻粩】

麻粩: 糯米的酥、花生的脆、芝麻和油葱的香在麦芽糖和白糖甜蜜的拥抱下就变成了香酥美味,口齿留香的麻粩。七夕吃麻粩的习俗流行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岩有句俗语:“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每年七夕前几天,母亲则要把酥香的麻粩送给女儿和女婿。(《餐桌上的节日》 20180814 麻粩)

第44集:【卡小果】

卡小果: 七夕这天吃什么?在中国北方小麦制作的面食是人们的主要选择,而在丹东有一类面食被人们称为卡小果。根据辽宁《安东县志》记载,七夕这天需要做应景的面食,丹东当地年长的妇女教授年轻女孩做卡小果,用传统的手艺迎接七夕。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815 卡小果)

第45集:【糖塔】

糖塔: 每年七夕节,即将入学的孩子都会得到一个长辈赠予的糖塔,度过一个特别的七夕节,沙县人称为“做七夕”。一尺多高的宝塔、金童玉女六件合称一副糖塔,在沙县一年一度“做七夕”沙县的孩子甜蜜地开始了求学之路。(《餐桌上的节日》 20180816 糖塔)

第46集:【炸巧果】

炸巧果: 陆小星是吴江区苏式糕点的非遗传承人,七夕节这天他会制作一种特殊的食物——炸巧果。从前古镇在七夕这天有着许多风俗,食巧果就是其中之一,但随着现在古镇里过七夕的人越来越少,许多风俗被淡忘,于是陆小星就开设了苏式糕点铺,寻找遗失在民间的老味道。 (《餐桌上的节日》 20180817 炸巧果)

第47集:【煎油果】

煎油果: 巧,技也。自古以来,中国女人持家必有一技之长。在大西北,这里的妇女们单凭一双巧手能够将最简单的食材出落得精细别致。甘肃陇南地区,源于秦人对先祖巧娘娘的崇拜每年都要举行乞巧仪式,而煎油果则是仪式上不可或缺的美食。(《餐桌上的节日》 20180818 煎油果)

第48集:【糖龟】

糖龟: 石塘,一座位于我国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县的沿海小镇,每年的七夕节这里没有玫瑰花和巧克力,而是过着一个古老的节日——小人节,小人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石塘镇凡是有小孩的家庭要准备“三牲”和“四福食”放在家里的桌子上,以此来祝福孩子健康成长,而“四福食”中的糖龟是小人节最重要的食物。(《餐桌上的节日》 20180819 糖龟)

第49集:【长寿水粉】

长寿水粉: 江西南城百姓把平日里吃的新鲜米粉叫水粉,在七夕它却有个特别的名字——长寿水粉。南城人吃长寿水粉既是为了祈寿,还期盼在七夕获得一份美满的姻缘。(《餐桌上的节日》 20180820 长寿水粉)

第50集:【衢州麻饼】

衢州麻饼: 中秋节到了,沿江飘来阵阵香气,衢州人就知道,麻饼熟了。衢州,一个酷爱麻饼的城市,作为四省交界之地,千百年人来人往,此处不但是地理上的十字路口,也是美食传承的交叉原点。(《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0 衢州麻饼)

第51集:【滇式月饼】

滇式月饼: 喜欢滑翔伞的玛丽,可能是中国离月亮最近的月饼师傅了。玛丽热衷美景,于是她就飞到天上去看。她又是个喜欢自己动手的吃货,于是自己做起了她认为最好的滇式月饼。(《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1 滇式月饼)

第52集:【玩月羹】

玩月羹: 在唐宋,中秋赏月活动称为玩月,玩月羹是餐桌上的主角,可惜,随着月饼的崛起,玩月羹这个曾经的主角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玩月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喜爱研究古代美食的童树春立志复原玩月羹。(《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2 玩月羹)

第53集:【青海月饼】

青海月饼: 青海,一个充满着壮美神话色彩的省份,世界屋脊、唐古拉山、三江源头、昆仑山脉,这些名字深深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万里塞外自此处起。中秋将至,当同一轮满月照耀神州,青海再次显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魅力。青海月饼,一种濒临失传的古老美食,如今仍在这个世界屋脊之上的省份保存着。当青海与月饼两个词汇碰撞,这造物必然不同凡响。(《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3 青海月饼)

第54集:【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 南京人吃的是苏式月饼,自古以来,苏式月饼以面皮酥软,形如书页而闻名,脆皮松而不散,薄如蝉翼,吹弹可破,如今,随着现代工艺改进,以及市场的选择,古法手制的苏式月饼越来越稀缺。(《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4 苏式月饼)

第55集:【神池月饼】

神池月饼: 山西小城神池,以一方无始无终的泉池闻名于世。同样为人赞叹的则是这种奇怪的炉鏊烤制出的月饼,每当神池人开始用泥巴与煤砖垒起这种古代烤箱,就只意味着一件事,中秋节到了。(《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5 神池月饼)

第56集:【湖鲜与秋酿】

湖鲜与秋酿: 中秋将近,明月洒下了鄱阳湖的一池秋水,也赐予了这里的人们不同别处的风味,佳节也好,相聚也罢,船头饕餮,片刻欢愉,又回望浮生,山、水、月于此处汇聚,湖鲜与秋酿,早已刻进心头。(《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6 湖鲜与秋酿)

第57集:【哈尼拜月糕】

哈尼拜月糕: 哈尼人自从发现云南哀牢山这片好山好水,就再也没有离开,结束了千年的迁徙之旅,成为这片大地的雕刻师。哈尼族人对月真诚参拜,奉上自家田地中的出产,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虔诚。(《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7 哈尼拜月糕)

第58集:【京式月饼】

京式月饼: 自来红,一种古老的京式月饼,以白糖。果仁和青红丝为馅料,用香油和面做外皮,口感酥糯,香甜可口。(《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8 京式月饼)

第59集:【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 如拳脚分流派,洪刘蔡李莫,月饼也有武林,广潮京苏滇。近代以来,粤港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西点工艺也随之与岭南早茶文化交融与共。广式月饼以皮薄松软,馅心多变为特色,尤其以浆皮面团自成一派。在广式月饼独步江湖百年来,各路豪杰尽显神通。(《餐桌上的节日》 20180929 广式月饼)

第60集:【九层粿】

九层粿: 古人认为,九月九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为了破解这种不祥,自古形成了一整套趋吉辟邪的节日习俗。在莆田,九层粿因其有九成,暗合登高之意,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讨个吉利的心理。重阳将至,不但登高还要吃糕,口腹之欲和心理慰藉兼得,实在是美事。(《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13 九层粿)

第61集:【桐子叶麦粑】

桐子叶麦粑: 西南地区有重阳节吃粑粑的食俗,用以祭祀神祖、驱害求福,品种繁多的粑粑多取材大米和糯米,麦粑则独树一帜地取材小麦。桐叶麦粑有着甘甜糯软的清香,馋的能让人流口水。彭天智、周夕书夫妇是桐子叶麦粑的非遗传承人。(《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14 桐子叶麦粑)

第62集:【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 唐朝时期武则天外出视察,适逢城东关下园村长出一颗特大白萝卜,御厨们反复琢磨如何让萝卜登上大雅之堂,于是把它做成了燕窝口味。女皇品尝过,赞其清醇爽口,当即赐名为假燕菜,后又改为牡丹燕菜。恰因武则天登基在农历九月九日,牡丹燕菜便成了洛阳当地重阳节餐桌上的一味佳肴。(《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15 牡丹燕菜)

第63集:【枣山】

枣山: 枣山,民间通俗称为枣花糕,九月九日作枣糕相馈送,传统绵延千年如一。枣山味道的精髓,则是在发面的过程,周而复始存留的老面为发酵带来了独特的清香,而枣花糕是面与红枣的花样捏合,看似简单朴实,制作却相当复杂。 (《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16 枣山)

第64集:【重阳糕】

重阳糕: 吃重阳糕一直是上海人过重阳节的保留节目,西汉文献《西京杂记》有载: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其中的蓬饵,便是重阳糕的前身。重阳节吃糕的传统,在以水稻为饮食肌理的江浙一带得以保留,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憧憬。(《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17 重阳糕)

第65集:【醅粿】

醅粿: 古人把正在发酵的酒叫作醅,醅粿的醅字,既是它的制作工艺,又是它的味道特点,醅粿制作需要把酵母加入冷却的米饭中混合发酵一天,同时把早稻米洗净浸泡一晚,米饭发酵好后便与早稻米混合磨浆,之后再次发酵四到五个小时。(《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18 醅粿)

第66集:【九黄饼】

九黄饼: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东汉时期,荆州就有了九黄饼的雏形。重阳节野外登高,因九黄饼好吃、好携带,成为必备的干粮。渐渐地,九黄饼成为荆州当地过重阳节不可或缺的美味。(《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19 九黄饼)

第67集:【八八席】

八八席: 八八席号称由16道热菜组成,另外还要配上九道凉菜,碗碟之间,蔚为壮观,八八席本出自宫廷,清康熙年间名臣陈廷敬正是皇城村人氏,宫廷宴席被其带回老家与当地习俗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八八席。(《餐桌上的节日》 20181020 八八席)


影片图集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餐桌上的节日】2018 高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