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爱国主义热血流淌不息。纪录片通过珍贵历史文献、人物采访和实拍镜头,展现钱老非凡人生,尤其突出其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呈现出人民科学家形象。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

 

原名(英文名):钱学森

又名:Hsue-shen Tsien / Dr. Qian Xuesen

导演:张建亚

集数:共 1 季 6 集

类型:纪录片 / 科学探索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俄语 / 中文字幕 / 720p

主演:陈坤 / 张雨绮 / 林永健 / 尤勇智 / 张铁林

上映时间:2010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简介:

      钱学森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血管里一直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热血。在现代中国科学家中,钱学森名气最大。他羁留美国最终归来的早已成为传奇、他主持参与的新中国前三十年最重要的高科技成果——“两弹一星”,也成为共和国历史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其重要地位奠定了他在中国社会尤其是科技界的极为崇高的地位。

      纪录片摄制组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众多的人物采访、丰富的实拍镜头、纪实的手段、朴实的语言叙述钱学森先生非凡的人生经历,力图形象地展现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贡献、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展现出百姓眼中钱学森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学家形象。

第1集:【第一集】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钱学森3岁来到北京,就读于新思想活跃的小学,学习很认真。钱学森12岁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少年时代的钱学森深刻感受到国家被侵略的惨痛。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专修机械工程专业。钱学森在大学图书馆阅读大量航天类书籍。钱学森因病休学一年,这一年里他阅读了很多有关共产主义思想的书籍。钱学森回校后加入铜乐队,表现很出音乐天赋。日本攻打上海的战争,让钱学森看到只有航天技术发达,国防才会强大。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就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航工工程,一年取得硕士学位,决定继续留下学习航空理论。(中央电视台一套特别节目2010-10-25)

 

第2集:【第二集】

钱学森是在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他成了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在“二”战期间,他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程,是美国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他曾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节目中介绍了他从回国之前所经历的艰险情境及他与夫人是如何度过难关的。(中央电视台一套特别节目2010-10-25)

 

第3集:【第三集】

从一离开美国开始,钱学森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中外记者无不对这位火箭专家返回中国后的生活充满好奇。1955年秋,钱学森并不知道自己的回国与中国的导弹发展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一路上参观访问,他感受到新中国对他的热情欢迎,这也使五年来备受压抑的心情豁然开朗。为了尽快熟悉国内的情况,钱学森前往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进行考察,为积极推进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储备力量的陈赓大将受彭德怀之托,与钱学森进行接触。钱学森的一番话已经使新中国的领导人把导弹研制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春天,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酝酿当中,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他制定一个详细的导弹研制计划。1956年2月17日,一份关于建立我国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放在了周恩来总理的写字台上,在这个报告中,钱学森对于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指出了长远的规划。(中央电视台一套特别节目2010-10-26)

 

第4集:【第四集】

中国要发展导弹,火箭,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从五院成立之时,钱学森就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与此同时,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也将顶梁柱任新民,庄逢甘等人送来协助钱学森。1960年,上海老港镇成功发射了一枚探空火箭。然而,就在中国航天事业蹒跚起步时,苏联却停止对华援助。与此同时,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来临了。在这个时候,钱学森设计并主导了新中国导弹试制的全部工作。在他的背后,有一位信任并百般呵护他的元帅聂荣臻,聂荣臻尽可能为科技人员争取更多的物资供应。在随后的四年间,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地地导弹,中国导弹事业从仿制走向了独立研制。(中央电视台一套特别节目2010-10-26)

 

第5集:【第五集】

1965年,中央出台“八年四弹”计划。而此时钱学森的主要精力是解决”两弹结合“试验中的各种问题。这个时期,钱学森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因中国条件所限,只能将导弹打到自己的国土上,因此,核弹试验必须万无一失,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钱学森的另一个梦想是星际航行。在1965年初,钱学森就向聂荣臻提出发展人造卫星的建议书。但在这一建议付诸实施之初,文革就爆发了。正是在这些最困难的日子里,中国成功试验了导弹核武器,并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文革,“八年四弹”计划最终没能完成。1991年钱学森退休,但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中国火箭发展的每一个进步。(中央电视台一套特别节目2010-10-27)

 

第6集:【第六集】

1991年,80岁的钱学森在家中迎接了阔别近半个世纪的加州理工学院校友弗兰克马伯。随马伯一同出现的还有钱学森遗留在美国的一纸袋手稿。在纸袋上,人们发现了一串用铅笔写着的英文单词nothingisfinal,意思是科学无止境。这句话贯穿了钱学森的一生。晚年的钱学森从国防一线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然而早前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始终不知道他的丈夫从事着伟大的工作。与此同时,他将研究投向了更广泛的领域:草产业,沙产业,系统科学等等。如今,他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腾飞的每一个阶段。回顾往昔,钱学森不无感叹,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积贫积弱的中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强大而蓬勃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特别节目2010-10-27)

 

影片图集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钱学森】2010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