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深入探索了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展现了这些村落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通过精美的摄影和真实的故事,观众将亲身体验到这些村落的历史、传统工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这部纪录片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村落的美丽与魅力。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

 

原名(英文名):记住乡愁

集数:共 2 季 60 集

类型:纪录片 / 社会生活

语言:汉语普通话 / 中文字幕 / 720p

主演:谭文颖 / 唐天骄

上映时间:2015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简介:

      该纪录片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

第1集:【郭亮村——自强不息】

“愚公移山”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现在的南太行山区,是讲述一个关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故事。在这里有一座古朴清秀的小山村,一群被称为“现代愚公”的人们生活在这里。据辉县县志记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郭亮曾在此驻扎,村庄因此得名“郭亮村”,大批郭亮村先人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这些人在险峻的绝壁边缘,用一块块石头、一张张石板建起了100多座独具风格的太行石屋,成为奇特的“崖上人家”,郭亮村也被称为“绝壁上的村庄”,本期节目由此展开。

第2集:【廉村——清正廉洁】

廉村,原名石矶津,公园502年,为了躲避战乱,南朝光禄大夫薛贺带领族人迁居此地。廉村的“廉”,是唐肃宗感念薛令之的清白自洁而赐名得来。由此,廉村人以“廉”为荣,恪守“廉洁自律”的祖训。祭拜仪式中,重现薛令之金榜题名风光游村的情形是重要环节。廉村人才辈出:宋朝抗金英雄陈最,刚正不阿;江西吉水县令陈昇为官清廉等。廉村古朴中透着活力,崇廉倡廉,传承千百年。

第3集:【吞达村——常怀感恩之心】

“吞达”在藏语里指“吉祥之地”,吞达村一个静谧的小村庄,坐落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1300年前,吞达村祖先游牧至此,见山朗水清便定居下来,如今村庄有200多户人家,村民每天早上在古老的木桶上系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带上了一份纯净的心意,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天的生活由此展开。吞达村村民怀着对天地自然、先祖恩泽、乡邻温情的感恩之心守护者自己平静美好的生活。

第4集:【三门源村——睦乡邻】

浙江龙游“饭甑山”下,三门源村。山上清泉飞流而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滋养着两岸的人家。北宋时期,叶氏祖先为躲避战乱迁居此地,翁氏家族在南迁途中,见叶家待客谦和有礼,便定居在白虎山旁。从此,叶翁两家和睦相处千年。叶氏“宗族之兴以礼让”,翁氏“有无相通,守望相助,视一乡如比邻,视比邻如一家”。

第5集:【勐景来村——温和处世】

每年的十二月中国大部地区已是寒冬,但此时云南省最南端的西双版纳才刚走过湿热的雨季。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打洛江水量依旧没有减少,浩浩荡荡地流向下游的澜沧江。勐景来村就坐落在将变得平坝上,水气弥漫,人们要到中午才能见到太阳。这里人与自然平等相处,邻里之间平和相待,夫妻之间平静相守,溪水与江河滋润着秀美的家园,温柔地流淌在傣家人的血液里。勐景来村秉承着温和处事的生活态度,将沿袭了千年的传统世代相传。

第6集:【南岩村——知难而进】

福建安溪的南岩村,被称为“铁观音之乡”,村民大都姓王。唐代末年,王姓先祖王审知带领族人自中原南迁到福建,五代十国时建立闽国,被称为“开闽圣王”。福建闽南地区山高林立,土地稀少,王氏先祖并不放弃,而是开山种茶,繁衍生息。在南岩村看来,吃苦耐劳,敢于拼搏是立足这片山林的根本。这也成为王氏家族教导子孙的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王三言走上了茶农兼茶贩的生活。

第7集:【罗凤村——以诚为美】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秀美村庄叫罗凤村,罗凤江历史悠久,古朴清幽,静谧安详,这个村还有一个引以为傲的名字叫“诚信村”。名字的由来源于这里一种独特的贸易习俗。这里的村民都有自己的菜园子,他们都会把菜地里吃不完的青菜拿到集市上出售,来到集市的固定树下,就会把菜篮子、小竹篓和价格挂在树上,之后人就会离开,人们买完菜之后就会把钱放在竹篓子里,“诚信村”之名由此而来。罗凤村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习俗在光阴的流转中一代代延续着,生生不息。

第8集:【单家集——回汉兄弟 亲如一家】

据《平凉府志》记载,单家集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单姓回族在明代迁居至此,得名“单家集”是因为古丝绸之路的一处驿站,清代初期形成商业集市,明国时期发展为静宁县第一重镇。98%的村民都是回族,村里的大清真寺彰显着伊斯兰特色。回汉之间的经济友好往来,促进了生活各个方面的融洽团结。回汉之间的团结、融洽,不仅仅在历史里,在市场上,在节日的祝福声中,它也融在了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生活里。

第9集:【大余湾村——节俭有余】

26岁的余轲在湖北武汉工作,他刚在城市里办完婚事,按照当地的风俗,他要带着媳妇回到大余湾村回一趟老家。大余湾村位于木兰山脚下,大余湾至今保留明清时代石砌宅子数十幢,村民们依旧过着质朴平静的生活。大余湾村先人系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于洪武二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到如今的木兰川,在余氏宗谱上有明确的记载。当初之所以选择在此定居,是因为认定这个湾子是一块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第10集:【和顺——德智并育】

明朝洪武年间,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将士来到和顺屯军戍边,安家落户的同时,也带来了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的中原文化。几百年来,逐渐在这个乡村孕育出超前的教育思想。寸树声创建益群中学,将“艰苦朴素,勤学爱劳”作为校风。文化浸润乡土,教育泽披后世。400多年前,村民开始“走夷方”,去缅甸、印度等国闯荡。

第11集:【东明村——一门尚义】

东明村坐落于浙江省金华市郑宅镇,水龙节是这里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水龙是该村旧时的灭火工具,为了检验设备是否正常,邻近村庄的五条水龙每年都会聚集在一处进行一场比赛。明朝末年,一场大火差点将东明村毁于一旦,先祖们发明了水龙,义务为附近村庄灭火。随着时代变迁,虽然水龙灭火方式逐渐被淘汰,但是为纪念祖先义举,传承“义”的精神,水龙节被保留下来。该村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郑义门”,郑氏家族所奉行的尚义之风、追求一品的齐家思想代代流传,深深影响着现在每一位义门子孙。

第12集:【沙溪村——心慈向善】

沙溪村位于南海之滨,明代以前,这片水域曾因洪涝不断,贻害一方。明嘉靖七年,薛中离利用自身的威望,召集乡民疏通河道,将两河贯通。后人为纪念薛中离的善举,将这条溪命名为“中离溪”,曾经的患溪变成了福溪、善溪。20世纪80年代,瘟疫席卷全村,将老爷庙改为临时善堂,为村民治病。慈善家陈慈黉不着痕迹的施舍。陈伟南兴教办学的夙愿在这里开花结果。

第13集:【张店村——重教启智】

张良,因满腹韬略成为汉代开国功臣,誉满天下,也因超群智慧,果断功成身退,抛名弃利、辞官归去,而他的后人们则在依山傍水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张店村生息繁衍,同时也将他的传奇和智慧代代相传。已有千年历史的张店村是一个仅有3000人的小村落,但恢复高考后至今,村里考出了500多位大学生,可见张店村人很注重文化教育和祖先智慧的传承。每年四月初十为村里孩子们举行的破蒙启智仪式便是这种传承最好的见证。这天,孩子们会聚集在张良像前,和长辈一起诵读祖训并学习先人谦卑处世的精神和追求智慧的志向。

第14集:【羊楼洞村——诚系百年】

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本节目从中国传习几千年的“诚信”文化入手,以羊楼洞茶马古道兴盛发展的历史与诚信文化“信于人”、“不欺人”、“诚于心”、“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形成双轴线讲述村落的故事。以羊楼洞“茶”文化为主线,以五个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为主体,梳理“诚信”文化的外在形式与内核实质,既有诚信文化的传承,也注重表现当地今天的诚信。

第15集:【五家村——务勤俭 禁奢华】

一提到五家村,让人脑子里不断地闪现“不洗盘子”四个大字以及五家村人是怎样靠着先祖的一句训诫打败众多竞争者走上“行业巅峰”的场景。韩德雅是五家村韩氏后人,他时刻谨记家风,恪守祖训,将祖辈的训诫教导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因着对祖训的深刻领悟和父亲的谆谆教诲,他在作画时用来蘸墨调色的盘子从来没有洗过,而一直在作画上颇有造诣的他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另一位五家村人许兴耀,他是上里镇一等一的木匠,木活做得精巧细致、古朴讲究。但奇怪的是,他之所以成为全镇最受欢迎的木匠,除了手艺,竟然是因为一个保持了50年的习惯。这个习惯来自祖训的教导和师父的训诫,是五家村传承千年仍然家族兴旺的根源所在,同样也是韩德雅“不洗盘子”的原因。

第16集:【喜洲村——立学育人】

云南的大理白族在云贵高原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可究其文脉却要从相距大理古城18公里的一个小村落喜洲村说起。“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千百年来,喜洲村民始终沿袭并奉行着祖辈“立学育人”的传统。喜洲人一直牢记祖辈教诲,无论求学还是经商都秉持“立学育人”的传统,因此清中期以后因着茶马古道的繁荣逐渐兴盛的“喜洲商帮”仍然将教育后辈与人才作为发展的根本,走南闯北甚至远赴重洋的经历也让他们在教育上有了更开放的眼界。

第17集:【歇马村——古今励学 一脉相承】

歇马村背山面水,风景优美,位于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因整个村子外形似骏马而得名。梁抚民的孙子梁江便是歇马村梁氏的开村一世祖。歇马村先祖对于祖辈“励学”观念的沿袭和对后辈“学习文化、加强修养”的期许也体现在对村庄的布局上,街巷的走向和巷口的开向都十分讲究,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歇马村村民谨遵先祖遗训,认为读书是维系整个家族凝聚力,提升整个家族层次,改变家族命运最稳妥的方式。因此,村子里有了“学谷制”,有了“励志园”,有了“骑在马背上的举人村”这一个响亮的称号,有了每年都会举行的延续了400年的传统仪式。

第18集:【上庄村——慎独修身】

始建于宋金时期的山西省阳城县上庄村,坐落在太行山脉可乐山下。在这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里,每到初冬时分,闲下来的乡亲们都会聚在一起,排练古装秧歌剧《天官回家》。天官大人指的是明代从这里走出去的礼部尚书王国光。王国光前后从政四十年,万历年间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国光取得这样的成就与流传了千百年的修身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19集:【草塘村——守护“祖宗海”】

从明朝开始,草塘村的先祖就开始了乘风破浪、远航捕捞的旅程,这片他们世代耕耘的南海,被称为“祖宗海”。世世代代守护“祖宗海”,不光是草塘村渔民坚守的祖训,也是600多年来草塘村的文化根基,更是南海乃中国固有领海、领空的历史传承。对于这片海域给予的馈赠,他们没有贪婪的索取,而是通过休渔期停止捕鱼、潜捕的方式保证海域的可持续再生,从而在“祖宗海”的养育下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第20集:【陆巷村——代代向学】

陆巷村村民现在的生活内容好像和南宋刚迁居到这里的先祖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打渔晒网,生火做饭,安静而闲适。陆巷村背山面湖,东边是莫厘峰,南边是碧螺峰,西边是太湖,南宋时渐成村落,古往今来,这个小山村先后走出过46位举人,41位进士和两位状元,近代从陆巷村走出去的院士与教授已达60多位,这在中国的村落当中是极为罕见的,所以这里也被誉为“宰相故里”、“进士教授之村”。这些都得益于古村里一直流传着的“以学立业,崇文重教”之风。

第21集:【双凤村——心存自然】

提及大树,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郁郁葱葱或者枝繁叶茂?对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双凤村民来说,提起大树首先想到的便是“树干爹”和“偷梁”!在双凤村,几乎每个村民都有一个“树干爹”。2000多年以来,双凤村民一直依靠土地、山林和泉水的供养繁衍生息,因此深谙“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后辈也严格遵循古训教导,以每户人家看护一片共有林区域的方式保护着他们敬畏的自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崇尚自然、取之有道的族群,居然会发生在别家看护区域“伐木偷梁”的事件。

第22集:【南长滩村——规矩传家】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交接地带,是一片荒芜贫瘠的大山,但是在崇山峻岭间却藏着一个被黄河环绕的小山村-南长滩,按照当地的俗语,八月十五中秋节过后,就是南长滩一年中最忙的日子,有几百年历史的梨园、枣园,都在这个季节收获,各家各户全体出动,打枣、摘梨。南长滩有一个传统,村里一旦有长者亡故,全部村民都要停工,共同操办丧事。

第23集:【仁里村——仁爱为本】

仁里村,坐落于安徽省绩溪县登源河畔,1400多年前,耿源进举家迁徙到此处,因仰慕孔子“仁”的学说,将此地命名为“仁里”。耿源进将“仁爱为本”作为村规祖训教导后人,而后来迁入此地的程氏家族也始终秉持着这条训诫。因家中有八个兄弟,程氏祖宅被称为“八大户”。程松堂是程家的长房,他不仅富甲一方,更因诸多仁义善举被称为徽商典范,当时陷入困境的胡适便是在程松堂的帮助下踏上美国求学之路的。“仁爱”不仅是仁里村传承了千年的村规祖训,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更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

第24集:【烟桥村——恪守本分行正道】

广东佛山烟桥村的祖祠里正在举行一场成人礼仪式,这些年轻人即将告别天真稚嫩的少年时代,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在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下,年轻人立下誓言,要把先贤的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600多年前,烟桥先祖从广东江西交界处的南雄,迁徙至此,因村落状如飞燕取名“燕桥”,清中期改称“烟桥”。如今,600多位何氏后人,在这里过着和谐安逸的生活。

第25集:【三兰巴海村——敢闯天下】

三兰巴海村,青海祁连山东部的一个小村落。相传,元代后期,撒拉人的祖先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率领着一支100多人的驼队跟随着一匹白骆驼,从中亚一路迁徙至此定居下来。遥远的路途中不乏艰辛和痛苦,但是撒拉人用坚强的斗志一路闯荡,终于找到了家园。此后,撒拉人勇于闯荡的精神就深深根植于每一个村民的血脉之中。在新的时代,撒拉人不用再各处奔波寻找安家之所,就是靠着“闯”字,撒拉人才有了美好的未来。“不畏艰辛,敢闯天下”不仅是三兰巴海村世代相传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只有将“创业”变为“闯业”,坚定创业者必胜的决心、铸就创业者不畏艰辛的恒心,才不会辜负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第26集:【金圭塘——崇文重教】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广西博白县顿谷镇金圭塘王氏家族都要在祠堂里召集族人,祭祀先祖。2015年是金圭塘王氏家族始祖履坦公诞辰411周年,王氏祠堂落成358周年。按照传统今年正逢五年一次的大型祭祀,所以仪式格外隆重。祭祖仪式由族中负有名望的长者宣读祭文,讲述家族历史,宣讲家规祖训,祈求先祖保佑后代平安兴旺

第27集:【塘东村——忠义传家】

塘东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金井镇一个行政村,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塘东村始祖,以“我居塘之东”而名“我东”即我东公,我东公初居伏狮,即东井后迁于前踞“伏狮”后屏宝盖的池塘之东繁衍拓展,故称为塘东。

第28集:【慈母川村——仁义满相邻】

据清《光绪昌平州志》记载,这里原名“茨梅川”,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前望莲花山出家修道时,在此向母亲辞行,母亲虽不舍,又不想母子之情阻拦儿子,只得挥泪而别。而母子分别的地方为辞母川,又称慈母川。仁爱精神便伴随着这个传说,在这里世代相传。20世纪60年代,因水源匮乏,每到冬天,慈母川人就要凿河冰,待春天消融后灌溉土地。

第29集:【桃坪羌寨——守根固本】

位于四川省理县的桃坪羌寨早在明清时期便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而又神奇的建筑艺术广受游客喜爱。1999年,桃坪旅游刚起步,陈硕便在寨子旁建了一座新房用于接待游客。但新房不仅无法融入古寨的风格,甚至影响到了正在申报的桃坪羌寨古民居保护项目。面对家庭利益和羌寨古民居的传承,陈硕忍痛做出了选择,他含着眼泪拆掉了新房。

第30集:【肇兴侗寨——讲规则 守规矩】

贵州省东南部的肇兴侗寨是中国最大的侗族自然村寨,有着“侗乡第一寨”的美誉,这座古老的侗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延续着“讲规则,守规矩”的传统。站在高处远望,生活着近千户人家的肇兴侗寨,仿佛一艘巨船停泊在峡谷深处。寨中的五座鼓楼就像是船上的帆,礼团鼓楼有17层檐,是肇兴最高的鼓楼。 侗族有句话,叫作“未建村寨,先建鼓楼”,鼓楼中间是一个具备公共空间、神圣空间和律法空间的地方。

第31集:【西古堡村——修心修事立村德】

提及西古堡村,就必定无法绕过其祖先——董汝翠。在清朝初年,董汝翠以乞丐之身起家,得其岳父母收留后,因诚信经商成为当地首富。董汝翠在成为巨贾后并未忘本,而是孝敬岳父母,惠及乡邻,其行善之举受到朝廷嘉奖——修建两座瓮城保护董汝翠及其财产的安全。为表达对其岳父母的感激、孝敬之情,董汝翠在南瓮城内修建了地藏庙。村民感其行善积德,称其为“董大泽”。而西古堡村的十二字祖训“修嘴不如修心,修心不如修事”也由此而来,并传承至今,同时影响了世代的村民。“修心修事”不仅是西古堡村融入血脉的村德祖训之核心,更是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自律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西古堡村以“修心修事”为指导,将“行善”融入生活之中。“善”乃和谐之本,人人至善,则社会和谐。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能将“行善”融入生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第32集:【浦源村——和合共荣】

这是一场特殊的乡村葬礼,送葬队伍沿溪畔缓缓而行,肃穆庄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葬礼的主角竟然是一条自然死去的鲤鱼,这个自古以来让鲤鱼即使在死后也能享有人类般尊严的村庄,就是福建省周宁县的浦源村。浦源村,始建于南宋年间,一条鲤鱼溪穿村而过,绵延一里,100多栋建筑沿溪而建,在溪水中游弋着色彩斑斓的鲤鱼。浦源村的鲤鱼喜欢与人亲近,闻人声而聚。

第33集:【许村——义行传家】

在安徽省歙县北部黄山箬岭关南麓,坐落着一个规模庞大的古村落,许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有着“十里许”的美名,许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人口接近4000人。“大邦伯”祠堂是许村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恢宏的气势彰显着后人对先辈的崇敬。祠堂供奉着许氏第20世祖许伯升,许伯升做事以义为先,后人在他的感召下,以义为先,成为了许氏家族世代不变的精神追求。

第34集:【城北社区——孝德永彰】

城北社区镶嵌在气候宜人的水网沃野上,位于长江与淮河的入海口交汇处,早在南宋时就被称为“溱潼村”,意思是“大水浩渺”。亲族恋家的坊间情怀勾勒出浓郁淳朴的尽孝风尚。“孝”是水乡居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准则。青砖麻石,明净流光,“孝”停驻在古村儿女的心房,波光粼粼,涟漪荡漾,“孝”回旋起千百年来的时光,而游子远行,初心不改,“孝”照亮着他们归家的方向。宽慰着思念故乡的百结愁肠。

第35集:【青礁村——自强不息 开拓进取】

青礁村始建于北宋时期,面朝大海,背倚青山,有着千年的历史。近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只留老弱妇孺留守村中,大量传统建筑也在时光和海风的侵袭中日渐破败,拆迁几乎成了这个千年古村必须要面对的命运。面对不在短时间内改造好村子便要拆迁的困境,陈俊雄领导村里的一群年轻人挑土运沙,修整荒地,开挖道路。天不亮便起床,很晚才休息,资金不足导致没有工钱,即便这样,也没有人退出。终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凭借“自强不息”祖训与坚定的决心,守护住了村子。

第36集:【新村——忠贞报国】

新村有1700多人,其中苏武的后裔有200多人。对于村中其他姓氏的人来说,持守气节、忠贞报国的苏武也是他们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楷模。苏武牧羊的故事发生在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40岁出使匈奴正当壮年,北海牧羊十九载,回到长安时已经59岁,须发皆白。

第37集:【宝胜村——尊祖敬宗】

洛带镇宝胜村是一个客家文化、民俗、民风、民居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客家村落。村里有从江西迁川的客家典型家族刘氏家族。宝胜村以“富民强村创一流,倾力打造客家新村”为奋斗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特色客家文化发展”为主题,凭借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客家文化,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力构建和谐宝胜村,实现宝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38集:【兴贤村——学以近贤】

兴贤村自古就有“邹鲁渊源”的美称,朱熹在兴贤村生活了40多年,读书、讲学,留下了《朱子家训》以及众多历史典故。朱熹一生追求“圣贤气象”,他认为“圣人可学可为”,每个人只要坚持效仿圣贤的生活准则,追求贤达的道德标准,都有机会成为圣人。800年来,兴贤村人敬效不辍,家家户户尊崇朱子古训,学习传承圣贤才德。对于教育的重视,为兴贤村人学习传承圣贤遗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兴贤书院。

第39集:【汪口村——诚信为本】

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丘陵地带的汪口村,因当地碧水汪汪而得名。而带两棵树苗回乡的规矩,还需从建村时说起。在建村伊始,汪口村的先祖们为荫及子孙,决定在村子对面光秃秃的向山上种满树木。于是,族老们决定,每一位外出的族人在回乡时,都需要带两棵树苗回来,亲手种在向山上。两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向山早已树木繁茂。随着时间遗留下来的,除了绿树成荫的向山,还有汪口村那“诚信”的祖训。有诺必践,是谓诚。两百多年践行先祖的承诺,汪口村已经形成了“诚信”的传统,而这份传统随着时间的流转,已经成为汪口村世代相传的祖训!如今,“诚信”的祖训早已融入到了汪口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民们用朴实无华的行为传承着祖训。

第40集:【芒景村——心平气和】

芒景村是一个布朗族村落,在这片葱绿滴翠的自然美景之间,人们有着相似的生活节奏,追随在季节的脚步之后,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茶水润过喉咙的温和顺滑,滋养着一颗沉稳平和的心,不焦躁,不愤懑,尼罗学会把这茶叶生意看成一趟不紧不急的人生旅程,心平气和的路上,看到的是明亮的景色。布朗族是个被茶叶浸润着的民族,学术界也证实了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之一。周围其他的民族称布朗族为“腊”。

第41集:【高定村——和亲睦邻】

五百多年前,在广西省三江县高定村,侗族和苗族共同生活在这里,但是高定村多山少田,土地的稀缺让两族矛盾不断,最终侗族人获得了胜利,将苗族赶出了村子。但不久之后,村民们却又诚心诚意地将苗族兄弟姐妹请了回来。自此以后,高定村就有了和亲睦邻的传统,还吸引了许多其他的氏族来此定居。如今的高定村共有六个氏族,五百多户人家,而他们始终和睦相处,团结互助。高定村的“和亲睦邻”可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上,在灾难面前也是如此。直到现在,高定村还使用明火做饭,这很容易引起火灾。但是一百多年间,却从没有发生过一场大型火灾。因为只要一家着火了,全村人都会迅速赶来帮忙救火。

第42集:【洪坑村——重教明理】

福建龙岩永定湖坑镇洪坑村:元末明初,林氏先祖为避战乱客居于此,36座形态各异的明清土楼彰显着洪坑村曾经的富庶和兴旺。烟草生意的衰落,促使林仕山兴办新学堂倡导新学。祠堂前石桅杆标志着文脉的昌盛,至今孩子入学仍有破学仪式。

第43集:【占里村——山林是主 人是客】

响亮的芦笙打破了山村的宁静,生活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占里村的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占里村的人们每年都用这种方式缅怀祖先迁徙的艰辛,重温古老的誓言,期盼寨子在新的一年里安宁祥和。

第44集:【唐崖司村——一诺千金】

这是一场神圣而庄重的乡村悼念仪式,唐崖司村的村民们正在用土家人独特的方式来祭奠一位刚刚离世的老人,离世的老人叫陈照南,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唐崖司村,他用毕生的精力守护着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颂着。人们尊重他,因为他守信重诺。

第45集:【松岭村——勤俭立业】

20世纪30年代,为了生存,松岭屯的先辈们陆续从山东临沂、日照一带来到这片白山黑水。虽然人走四方,但松岭屯先辈们骨子里的“克勤克俭”的祖训却始终随行。如今的松岭屯村民虽然逐渐富裕起来,但“克勤克俭”的祖训依然影响着村民们。松岭屯的村民们靠“勤俭立业”,变得富裕起来,但却明白“俭而不吝”的道理。

第46集:【下才村——精忠报国】

下才村地处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西南面,是才溪镇第二大行政村。“做人不必自夸张,街头巷尾有尺量”,这首客家山歌在下才村人人都会哼唱。为人厚道的下才人,把对人对事“尽心尽忠”,作为村规民约沿袭上千年。相传,居住在此地的下才人是商朝名相比干的后裔,他智慧贤良,留下了“尽己之心,竭己之力,精忠报国”的祖训。

第47集:【定舟村——施德累仁】

定舟村原名“定周”,这一名称与“周文王定天下”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古代周朝首都的附近村落,千百年来,定舟村一直深受周文化及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启迪,这里的人们将“仁德”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来践行,并在世代的相传中形成了“施德累仁”的日常习惯和行为修养。因此定舟村在方圆几十里内可谓是仁义道德的典范,更收获了“仁义不过定舟村”的美誉。定舟村的“施德累仁”祖训早已融入到了每个村民的骨子里,村民们都有一颗行“仁义”之举的心,无论男女老幼,无论经济条件好坏。

第48集:【鱼木寨——崇文尚学】

鱼木寨位于湖北省利川市的大山深处,土家族向氏一门世代聚居于此,这里交通闭塞、环境恶劣,但村子却因“崇文尚学”而名声远扬。历史上,鱼木寨的学子们为了求学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名为“亮梯子”,另外一条名为“三阳关”。

第49集:【门头村——敬畏自然】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门头村瑶寨坐落于海拔800多米、坡度不小于60度的向阳山坡处,这座村寨依托山势而建,周围山林环绕,郁郁葱葱。门头村流传着“石牌大过天”的说法。400多年前,村寨的瑶民先祖为躲避战乱,来到大瑶山,他们种树造林、建立村寨。门头村地理位置特殊,靠着周围郁郁葱葱的山林树木作为天然的屏障,避免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村民们对周围的山林、对自然十分敬畏、爱护,劝勉后人“敬畏自然”的祖宗古训也由此而来。门头村人知道,爱护山林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因此守护自然的决心在古训的世代相传中更加坚定,即便面对金钱的诱惑,也绝不动摇。除了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门头村人还用“种树还山”的方式补偿着大自然的恩赐。

第50集:【阳坪村——和邻睦族】

在重庆市东北部的云阳县阳坪村,毛家正在举办一场婚礼,乡村里的婚宴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阳坪村无论谁家办婚礼,其他村民都会赶来帮忙张罗,不分家族,不分姓氏。婚礼所用的食材也都由跑长途的邻居负责到县城采购,婚礼所用的餐具也是各家厨房拼凑而来的。有事大家帮,这样的传统在阳坪村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第51集:【西湖李家村——不忘本原】

西湖李氏源于甘肃的陇西李氏,是唐太宗三子李恪的后裔,再向上则可追溯到李氏先祖、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让后人有了“生于乡土,归于乡土”情怀,并传递了千年。在这种情怀的传递下,西湖李氏的祖训“不忘本原,思乡念祖”逐渐形成,并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不忘本原,思乡念祖”的祖训不仅教导着每一个生活在西湖李家村的后辈们,更流淌在每一位李氏后人的血液中。台湾苗粟人李森永是台湾李氏宗亲会的会长,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为了完成父亲“续写族谱”的夙愿,不远万里来到西湖李家村寻根问祖。宗谱所承载的凝聚力量,不仅让每一个漂泊的灵魂在祠堂里得以安放,也让每一位李氏后人找到了生命的本原所在,更见证了跨越千山万水和时间洪流的“海峡两岸一家亲”。

第52集:【伊敏——和谐共生】

中国面积最大的樟子松林,一直延伸到内蒙古的草原上,伊敏河在穿越茫茫林海之后,来到这片地势平缓的大草原上,孕育出一片水草肥美的“人间天堂”。这里就是伊敏苏木,鄂温克人在草原上的家园。清代索伦鄂温克的将士们被朝廷派到这里驻扎,开始了狩猎与游牧的生活。鄂温克人把祖先在山林里的生活智慧也带到了大草原上,他们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珍惜万物,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53集:【嵩溪村——美育世代传】

自古以来,嵩溪村里文人画家辈出,使得村民将山水诗画之美作为世代相守的追求,而“美育”也作为家规祖训传承下来。古有徐子静,善画花鸟风物,生动传神,今有徐小丰醉心书画,授课育人,甚至儿童都已掌握水墨调和,将浓淡干湿运用自如。嵩溪村民对于“美”的追求不单单体现在书画方面,还体现于诗文方面。清代徐敬臣创立诗社——嵩溪诗社,诗社所提倡的人文传统,一直传承至今。一个村级诗社,能维系百年。20世纪80年代,嵩溪村人与县文联重新组建起“嵩溪学社”,诗文之风再次复苏,并影响至今。近30年来,学社每月不定期举办活动,村民积极参加,讨论诗文,研究格律。

第54集:【屏山村——业精于勤】

做事勤勉的一代代香港人,在时光的打磨中,把这个数百年前的小渔村发展成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航运中心,这座被称为“东方之珠”的繁华都市,是如今全球最富裕繁荣的地区之一。位于元朗的屏山村是香港最古老的客家村落之一,北宋末年,屏山先祖邓汉拔带领家人自江西南迁至此,至今能保留着完整的客家围村风貌。香港邓氏先祖劝诫子孙后代只有自强不息、勤励做事,才能让家族长久繁盛。

第55集:【塘石村——忠义兴国】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的濊水河边的塘石村,始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有着从军习武的传统。即便是悠长的岁月,也没能洗刷去这个村子的锐气。在塘石村,谢氏和钟氏是人口最多的两个家族,而且两个家族还都来头不小。其中,谢氏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人,而钟氏则是钟绍京的后人。在两位先祖的影响下,谢氏家族和钟氏家族忠心报国、崇军尚武的家风绵延不绝,世代传承,而当地的其他家族也受到感染,塘石村后人更是将“忠义兴国”四字铭记于心。随着时代变迁,塘石村的“忠义”也有了新的涵义,那就是忠于本职,勇于奉献。

第56集:【下寨村——疏财重义】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四川九寨沟下寨村的殷氏族人要举行晾晒家谱的仪式。殷氏家族的历史和荣耀都被郑重地记载在族谱中,至今保存完好。恭请族谱的仪式肃静而神圣,遵循着传统,开箱请谱要由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者执行。明代天启年间,殷氏先祖为平叛战乱调任于此,在这里建村立庄,繁衍生息。殷氏先祖殷元福学识渊博,官至翰林,为官期间常常仗义疏财,为民办事,赢得百姓赞誉。

第57集:【赛罕托海村——珍爱家园】

摄制组所选的拍摄点为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赛罕托海村,汉语译为“美丽的山谷”,这个美丽的村庄位于巴音布鲁克镇东南方向65公里处,东与额勒再提乌鲁乡相连,南与德尔拜林乌拉山相连,平均海拔2500米。现有235户人家,近700多位村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村域内水草丰美,至今仍沿用的蒙古包或依水而建、或依山而建,构成一道亮丽景观,景色怡人。

第58集:【宝藏岩村——不忘根本 和谐共生】

台湾宝藏岩,背靠观音山,一条新店溪从村前缓缓流过。闽南地区的先民在此建起一座被称为“宝藏岩”的寺庙,1949年后,老兵在寺庙旁开荒造屋,营造栖身立命之所。无论城市如何日新月异,他们依然留守在眷村里,守望家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人们带着各自的地域文化和风俗在宝藏岩生活着。在散布台湾各地的眷村里繁衍生息,他们彼此间的和睦相处,形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共生聚落。宝藏岩村虽朴实无华,却魅力永存。

第59集:【皇城村——清白做人】

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晋城市坐落着一个明清式的小村庄:皇城村。明代宣德年间,陈氏带领族人迁居于此,以煤炭起家,兼做铁锅生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对晋城周边文化传承影响深远。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村里人都要集中进行祭祀,缅怀先祖定下的“清白做人 认真做事”的规矩。陈氏的清白之风给皇城相府带来持久的发展,全村老百姓发家致富住进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如今人们都感念着清白做人的可贵品德。

第60集:【富田村——天地有正气】

每逢假日,富田村的文尚明都要在村里教孩子们学唱《正气歌》。富田村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教育子孙后代,浩然之气长存天地。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富田村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在青翠的天马山下,富水河穿村而过,灌溉出肥沃的土地,村子因而得名“富田”。这里理学兴盛不衰。南宋绍兴年间,文炳然定居于此。


影片图集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记住乡愁】2015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