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第一集 君子】
君子,是西泠印社的表情与风骨。 本集重点讲述创社四君子的故事,西泠印社自创立即面临种种灭顶之灾:先是误占晚清首富盛宣怀地产被诉上公堂,再是民国成立后要将社产充公,接下来是宋美龄提议吞并孤山。每一次都是泰山压顶,每一次又能绝处逢生,他们到底有何护社神通?四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唯一的神通就是“君子之风”,就是肝胆相照的一次次“托孤”,就是不惜代价的一次次“捐赠”,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独善其身。君子,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不忧,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不惧。
第2集:【第二集 大师】
大师,是西泠印社的基因与底气。 本集重点讲述“右军后人”王福庵成为金石大师的人生故事,从受邀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的铸刻要务讲起,到上海四明邨里对邻家少年高式熊的指点,再到他一生北上南下,篆文并监制“中华民国之玺”,以及他与吴昌硕、溥心畲、张大千、黄宾虹、梅兰芳等一众大师的交往,还有他对弟子顿立夫的提携,无不证明其赤子之心。王福庵之所以成为大师,乃在于他把自己人生中所有无用之物通通去掉,进而浮现出他那金石铭刻般的人格,正所谓舍身取义。西冷印社号称天下第一名社,必是有宗师级别的人在,是为定海神针。
第3集:【第三集 师父】
师父,是西泠印社的传承与根本。 海上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故事:命途多舛,报国无门。太平军之乱,家人离散,颠沛流离,考中秀才,却只能刻印卖字。虚度半生,饱读诗书,出征无功,入仕不成,幻灭后的吴昌硕只能投身于诗书画印之中。甲午海战之后,许多中国青年纷纷远渡东洋寻求救国之道;劫后余生的吴昌硕却秉持“不为良相便为良师”的古训,从此成为一代宗师。 终其一生,吴昌硕只收了河井仙郎一名日本弟子,河井仙郎则收了弟子西川宁、小林斗盦,再传弟子青山杉雨,再再传弟子高木圣雨,一直占据着日本书道界领袖地位。 吴昌硕与日本的关系,颇为耐人寻味: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以日为师”,而他却“与古为徒”坚持中国文化自信,那是另外一重意义上的“师父”。
第4集:【第四集 衣冠】
衣冠,是西泠印社的形相与气场。本集以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种“不学礼,无以立”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态度。1933年,日寇来犯,国宝周秦石鼓被迫装运西迁,将石鼓装运西迁的负责人,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15年后,马衡受邀担任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法国人龙乐恒从十五岁开始,就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巴黎完成语言学习后,龙乐恒曾远赴中国学习书法篆刻,十五年前,他成了西泠印社第一位欧洲籍社员,他致力于成为一名像高罗佩那样可以精通中华文化的欧洲人。衣冠就是规定好的角色,角色就是不可更改的命运。衣冠,从出故宫上孤山的故事讲起,有关于秩序。
第5集:【第五集 兄弟】
李叔同曾在虎跑断食,他当时的身份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老师李息。他一生共用过两百多个名字,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名字,红尘里为李叔同,空门中是弘一法师。 1918年,孤山脚下的鸿雪径,山壁上被凿出一个石洞,社员李息将所藏93方印章如数捧出,全部捐赠给西泠印社。刚至不惑,却看尽人间悲欢,他决定在虎跑出家。所谓大时代,不过就是一个选择:不进则退,来去自如。
第6集:【第六集 刀法】
本集重点以浙派篆刻鼻祖、西泠八家领袖丁敬为贯穿性线索,他以切刀开创了浙派篆刻古朴雄健之风,借鉴古人而不泥古不化,融会贯通又锐意求变。百余年来,西泠泠社中人更以各自刀法向湖山致敬。无论计白守黑,还是碎切徐进,甚或方圆互异,都是每个人想刻写在人世间的“撇捺”。每个人的第一刀或许不同,却都想开辟一方新天地。 高式熊、韩天衡、李刚田、童衍方、于正、刘江、陈振濂,这些当代大家们讲述各自的“第一刀”与“上孤山”,正是一个多维度的“刀法”展现。自沙孟海出任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后,他又提出金石学要进入新阶段,应该体现在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目标上。而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的视点,还是“播芳六合”,仍然聚焦在西泠印社的未来。 刀法就是活法,刀法就是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