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文学教育片,历时两年,耗资百万,共20集。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独特的角度,呈现古典文学作品的经典之美,赢得观众热烈好评。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

 

原名(英文名):唐之韵

导演:康健宁

制片:Ningxia Television / Shanxi Television

集数:共 1 季 20 集

类型:纪录片 / 历史人文

语言:汉语普通话 / 中文字幕 / 288p

上映时间:2002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简介:

      《唐之韵》,系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花费两年(经过搜索资料、探究论证、采景设置、后期制作才完成)拍摄的文学教育片。其拍摄足迹遍步中国大江南北,投资逾百万。《唐之韵》共20集,每集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这部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它为电视诠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著创造了新的空间。它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热烈反响。

第1集:【千古唐诗】

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第2集:【独振新风】

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第3集:【吴中四士】

唐诗经过近百年的酝酿,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期。盛唐诗于是挽起狂风,掀起巨浪,鼓动着磅礴于天地的雄浑登上了中国诗坛的制高点,中国古代诗坛上这颗最红最亮最热最有吸引力的太阳升起来了。在这段跨度最小,才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多少开宗立派的人物,都从时代的风云中涌现出来。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称雄一世的诗人,都与诗坛上独绝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视而笑,各自以斑谰的色彩装点着盛唐的百花园。

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古代属吴郡,也是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他们在当时也是都光芒四射,只是由于被时代的尘埃遮掩,才暗淡下来了,但除包容外,都有一两首脍炙人口的诗。在听盛唐诸大家的英雄交响曲和田园交响乐之前,读读这些诗人的诗,就像听小夜曲,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第4集:【边塞诗人(上)】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第5集:【边塞诗人(下)】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相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在《别韦参军》中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2】 。盛唐即是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李白一个。他才气没有李白大,但有实际政治才干。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也做的最大的就数高适。

 

第6集:【山水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其实不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那么,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么!

 

第7集:【一代诗仙(上)】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光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山水碧蜀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第8集:【一代诗仙(下)】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于是他毫无顾虑地卧在这里,是醉了还是疲倦了?

 

第9集:【千秋诗圣 (上)】

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第10集:【千秋诗圣 (下)】

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再怎么穷困潦倒也为百姓的疾苦呼吁,「穷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写诗对杜甫来说,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转移和储存方式,是使自己从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的手段。

 

第11集:【大历诗人】

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爆「安史之乱」,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失落感,无可奈何地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第12集:【韩孟诗派】

韩愈既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他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所谓「以文为诗」。

 

第13集:【新乐府派(上)】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更高,是真正的代表。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第14集:【新乐府派(中)】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更高,是真正的代表。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第15集:【新乐府派(下)】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更高,是真正的代表。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第16集:【别调独弹】

中唐后期,除新乐府诗派外,还有两个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的诗人,这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到九世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政治腐败,对唐王朝已经构成严重的威胁。进行政治改革,已是一些士大夫的共识,但诗的风格却大不一样。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简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深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经得起咀嚼。他的咏史诗,用经过精选的意象,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历来为人所称道。

 

第17集:【一代诗豪】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第18集:【风流才子】

杜牧最擅长七言绝句。他的绝句不仅在晚唐,就在整个唐代,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家。杜牧自负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还朝这方面做过努力,这就使他进行创作构思时,能视点高,视野大,从而使它的绝句境界特别宽广,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

 

第19集:【朦胧诗人】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他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捉。他这种律诗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第20集:【唐末余音】

从这经过补修的大雁塔,从这已经改头换面的沉香亭,已经唤不回往昔的繁华。只有诗能经得起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从这里辐射出来的唐诗,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影片图集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

【唐之韵】2002 标清 汉语普通话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