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千年巨變】
我們以在台北的國父紀念館為開場的場景,這是在辛亥百年時刻對孫中山先生的致敬。畫面然後轉到北京的紫禁城,開始一段不會令人舒服的百年中國歷史,以歷史的脈絡,探索中國在面對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價值與船堅砲利衝擊時,所面臨各種啟蒙救亡圖存的嘗試。「千年巨變」指的是中國面臨到西方所帶來千年未有的巨變,以及從專制走向共和的千年巨變。
第2集:【萁豆相煎】
我們用台灣知名楊麗花歌仔戲《新洛神》開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僅是所有中國人所熟悉的家庭悲痛,更活生生的在歷史中不斷重演。軍閥相殘、國共相煎,是從民國初年到對日抗戰期間大陸這塊土地上演的戲碼。在大陸「萁豆相煎」的同時,台灣卻是經歷企圖跳離日本這個釜鑊的萁豆;在北京大學高唱拋棄傳統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時,台灣的同胞卻在日本皇民化教育下堅守著漢文與傳統文化。主義、路線是這個時代的時髦詞彙,但是內鬥、流血卻是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
第3集:【烽火滄桑】
我們從大陸觀光客在阿里山欣賞日出開始。阿里山有著大陸人民對台灣的想像,這裡的神木是日本神社喜歡的棟樑。阿里山有著大陸、台灣與日本人民三方的共同歷史記憶,只是彼此的記憶角度不同。「烽火滄桑」這一集,從對日抗戰到國共內戰結束,1949 年國民政府到台灣為止。這段歷史可以看到民國成立以後,中華民族第一次全民大團結;也看到兄弟間最後如何反目成仇。這是一段極具戲劇張力的歷史,故事從盧溝橋的抗日號角開始,但是結果卻是百萬人民橫跨台灣海峽,展開中國歷史上的最大遷移。中華民族以大團結渡過亡國危機,但是又因路線與私利繼續撕裂。
第4集:【探徑尋路】
蘇秦和張儀,孫臏和龐涓,這兩對都是同班同學,他們也都是鬼谷子的信徒。前兩名學生分別用不同的理論相互對抗搞得天下大亂,後兩名則反目成仇,分別 効忠不同主子而展開生死之鬥。這就是1949 年以後兩岸在現代化道路上選擇的寫照:「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我們請大陸西安的皮影劇團為本集開場。大陸與台灣,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大陸開始其共產主義路線的實驗,台灣則走上以三民主義為號召的資本主義道路。兩岸在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上「探徑尋路」。大陸經歷了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台灣則是成功地完成土地改革,經濟起飛。雙方雖然在台海兩岸各自陽關獨木,但是在紐約的聯合國,以及全球的外交戰場,卻仍是近身搏鬥。化道路的陽關獨木也漸漸走向尾聲。
第5集:【兄弟登山】
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珠穆朗瑪峰),是雄心壯志的登山
好手都想登臨的顛峰,就像是每一個國家都希望登上現代化的最高峰。當一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好時,他怎敢挑戰登山,當中國處於戰亂和貧窮時,它既無心、也無力去攀登。
以改革開放這面大旗,帶著大陸人民拼命往山頂衝。台灣這邊的隊長是蔣經國,他從 1970 年代起就已經扮演著實際的領導角色,推動十大建設、加速地方自治,最後,國會增額選舉、開放探親、解除戒嚴,一舉把台灣推向了亞洲四小龍的頂峰。
這兩位都經歷過苦難的難兄難弟,一個從東、一個從西,帶著隊伍向山頭邁進。
他們已經從生死鬥爭的仇敵轉換為競爭的對手,一個提出了一國兩制,另一個堅持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當然,他們並沒有分出高下,但是他們都把團隊往前推進,兩岸的人民都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這也是百年中國以來,中國找到了登往山峰的路徑,他們不願再走冤枉路了。他們不再是陽關獨木,而更多是在不經意中,已經殊途同歸。事後來看,這不正是孫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實業計畫裡面,已經提示過的道路嗎?
第6集:【百年之悟】
中國人愛梅,為梅的堅毅讚嘆。近百年的中國正是如此,歷經了腐敗的帝制、列強的欺凌和內戰的烽火及昏眛不清的騷動,但是這樣的寒冬並沒有讓我們凋落。不過,歷史如果不能增長我們智慧,迷惘不能讓我們有所醒悟,我們也沒有資格再觀賞一直挺立的寒梅。最後的一集,不僅有回顧,更有期許。
這一集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歷史的回顧,分別談台灣從蔣經國以後,李平的改革開放道路。很可惜的,民主化固然給台灣帶來了政治自由,但是也付出了黑金政治、族群分裂的代價。台灣內部藍綠的對抗,似乎較之以往的國共鬥爭不遑多讓,其結果是台灣經濟停滯,掉到亞洲四小龍之末。反觀大陸,繼續其百米的接力,雖然在民主方面的表現仍有距離,經濟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些社會問題,但是畢竟已在快速崛起。第六集第二部分為總結,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探討認同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其次探討如何建構兩岸為一個真實的命運共同體,我們認為未來的中國應由兩岸平等共同締造,「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是一個可以討論的選擇。第三、對百年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反省。最後,我們請兩位德高望重的宗教領袖,一位是天主教的單國璽樞機主教與佛教界的星雲大師,為我們百年中國做總結與祈福。最後的畫面再回到台北的國父紀念館,做為我們對孫中山先生的最後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