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Der Abgrund】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自此,拉开了持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欧洲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因为战争而丧生,无数家庭失去了亲人,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受挫。
抛开对战争本身的描述与分析,本集通过亲历一战人们的亲口讲述和他们的战争日记,其中包括德国的著名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和哥萨克女孩玛丽娜?尤洛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真实生活及内心历程。
第2集:【Der Angriff】
战争的枪声终于响起,欧洲的几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这场战争的规模如此之大,各国都出现了兵源短缺的情况。于是,一场在正义大旗下的征兵动员拉开序幕。下至还未走出校门的青年,上至已过中年的一家之主,都心怀爱国的热情走上了战场。
可是,他们的英雄梦还没开始,就已经被眼前既恶劣而又看不到尽头的堑壕生活所打败了。匮乏的资源、难以下咽的食物、恶劣的卫生条件,让许多士兵长眠于此。一批又一批的战友在身边倒下,而理想中的英雄也不过是战场上的冷血刽子手。这幅人间地狱的景象,让许多之前踊跃参战的人慢慢看清了战争的真面目。1915年春季的大规模攻势,没有实现交战国所渴望的决定性的胜利,只有惨重的伤亡。
第3集:【死Verwundung】
胜利并没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很快到来,而是正好相反,战争还在继续,伤亡人员也在不断增加。
女人们纷纷加入了医疗队,希望可以为受伤的将士们缓解伤痛,为国效力。然而,她们所见的并不是斗志昂扬的战斗英雄,而是一具具血肉模糊、残缺不全的尸体,所听到的也只有隆隆的炮火声和痛苦的呻吟。
为了尽快让受伤的战士重回战场,医疗技术在这个时期得以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德国、法国等国相继研究出毒气、火焰喷射器等新式武器,造成了大规模的恐慌与难以忘却的苦痛。
第4集:【死Sehnsucht】
战争已持续了一年,人们见到了太多的死亡。然而,数百万人的牺牲仍没有换来任何决定性的胜利。“英勇牺牲”成为形容阵亡者最常见的词汇。
此时,一方面,战争拆散了数以百万计的家庭,致使无数夫妻分离。书信成为了身处前线和后方的人们的重要慰藉。另一方面,一战加速了传统习俗和礼仪的瓦解,而随着战争的持续,男性与女性相互结识并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残酷的战争,从军官到普通士兵都会利用在战线后方休息的机会来弥补缺憾,尽情放纵。为维持军队的士气,并预防性病在军队中的传播,军妓院开始大量出现。
在经过失望的1915年后,各国将领们开始着手准备下一年的作战计划,而堑壕中的士兵们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还在梦想着能早日返回家园。
第5集:【死囚犯】
科技的发展,不仅造福了人类,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杀伤力。飞艇不再只是满足人类对于天空的幻想,而成了在广袤大地上投下炸弹的武器,毒气弹被大规模使用,成为了战场上的噩梦。在索姆河战役中,火炮的威力空前,火焰喷射器成为了突破防线的利器,而坦克也第一次出现在了战场上,这些借由科技而生的武器,带给人类的只有更多的死亡与绝望。
为支援前线作战,广大的工厂女工饱受化学物摧残;心怀理想的护士志愿者们,收获的却是失望。士兵们在战争初期的兴奋,早已荡然无存,后方的歌舞升平,与前线的残酷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新闻宣传与审查机构的作用,更多的是蒙蔽国内民众。本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既有身体与物资上的毁灭,也有精神与理想的幻灭。
第6集:【死Heimat】
战争残酷的真面目随着战争的继续逐渐被揭开。战火蔓延,前线与后方、军队与平民之间的界线也已消失。
占领区的人们被敌军不断地压榨、掠夺,甚至被强迫为敌军工作。而非占领区也并不太平,物资短缺,食不果腹,却依然倾尽所有为国家服务。原材料的持续供给能力直接关乎这场战争的胜负,从最初民众的自发捐赠到后来的强制性上缴,军方的需求越来越大。
战争后期,劳动力成为了一种重要资源,战俘们被运往各地强迫参加劳动。人们看不到未来,只剩下挣扎求生。
第7集:【Der Aufstand】
战争进入到1917年,各主要参战国的国民厌战情绪高涨。
俄国的一系列革命相继爆发,沙皇被迫退位,前线的士兵开始大规模投降或成为逃兵,而那些希望不惜代价继续作战的军官,则成为了士兵们宣泄怒气的出口。最终,俄国新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在同一时期的英国,为了增加工资和减少工时,大量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欧洲乃至全球的大多数参战国的民众纷纷响应,他们不愿再对饥饿和极差的工作环境保持沉默。
而在法国,严苛的军纪和一味的正面猛攻,让军队内部爆发了大规模骚乱,最终迫使军方做出让步。
而此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让利益受损的美国最终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阵营。随后,这支生力军便来到了欧洲,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势的重要力量。
第8集:【还没有死】
大战在持续了4年后,人们依然看不到一丝停战的曙光。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赢得了喘息之机。他们组建了红军,经过残酷的内战最终赢得了胜利。而德国则得以将兵力集中在西线战场,从3月21日的米夏埃尔行动计划开始,孤注一掷的德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进攻。
而大洋彼岸美国援军的到来,让协约国联军很快便在兵力和物资方面全面占优,亚眠战役拉开了他们反攻的序幕。在协约国的坦克和飞机面前,德军遭遇了惨重失利,这让德国的盟友们再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他们开始人心浮动。此时德国国内厌战情绪高涨。
11月3日的基尔港水兵起义,成为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的信号,德皇被迫退位,新的政府成立。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胜败双方都对所签订的和约心怀不满,仇恨也并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