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上瘾味道】
寻找拍摄采集见手青的外景地不太容易,在菜场问了许多小贩,他们都是爬4个小时的山采集见手青的。在大理古城堪景的时候,当地司机向我们推荐了无为寺山。我们过去一看,果然是个清幽的地方,游客不多,气氛神秘,是一个绝佳的“片场”。
柳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螺蛳粉的身影,各种连锁店、街头小店,还有产业园、流水线、博物馆。这样一个市井小吃成就了如此大一个产业,令当时的我们颇为惊叹。在与各种食客各色螺蛳粉交谈碰撞之时,我们大概明白了有些味道可以浓郁、刺激,如此直接地击中人的味蕾高点,让一大群人爱得深沉。
在柳州美食神人伟哥的带领下,关于一碗“最臭”螺蛳粉的挑战正式开启,他是一个谈到美食便眼里发光的男人,常年穿梭在广西的深山老林,探寻各个角落的美味。在柳州郊区村民的老宅中,一缸“饱含岁月精华”的酸笋让所有人的脑壳瞬间发昏,那种刺鼻、酸臭真的可以让人的灵魂瞬间弹飞一百米。不过,在伟哥的传统手艺烹制之下,那股臭味渐渐被稀释,到最后,反倒有一丝丝的迷人。这个嗅觉的层次变化,也反应在了成片的文案中,似乎与“香水”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2集:【留了一手】
“你还相信光吗?”
要是奇食们会说话,也许这会是它们的呐喊。
虽然说奇食们总是以黑暗料理的“人间体”现身,并且也存在误伤到您的可能性。不过,我们和奇食的相识、相知和品尝中,还是看见了它们身上藏着的光,并且启发了我们另一种的思考和遐想。先听听分集导演们的故事吧:
吹肝,最出乎意料的是“吹”的过程特别快。原本以为要一点一点地吹胀,边吹边拍打之类的。没想到,只要1-2秒,“呼”一下,很快啊就吹起来了,比吹气球还快。为了捕捉到肝叶胀开的细节,结果肝尽弹绝……虽说人工吹气抵不过气泵的肺活量,但这古老的“表演”何尝不是孩子们一次有趣的体验呢。
尿肉尿蛋这是一道当地非常传统的大菜,家族聚会场合才会食用,烹饪者也多为当地有声望的宗族领导。一开始实在是抗拒啊,烈日炎炎下打开的那一桶“人体精华”……但是站在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却很值得讨论,年轻人和父辈的观念碰撞,通过“奇食”来思考这背后所代表的日渐消逝的宗族观念、家族情怀,找到“根”的意义。
至于那滋味……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啦!信不信由你。
网油是《奇食记》中唯一在两地拍摄两个故事。故事里的两位老炮,各自“操弄”网油30年。一个执着于炽热修炼,一个信奉以柔克刚。干脆,主创就用“远程pk “的方式,分三回合大战,去充分展现网油可甜可盐,润口无声的多变属性。
岑师傅发明了自己的烤炉,让烧炙比传统的油炸方式更加清爽不油腻。常州的大厨姜师傅,把江南人的温柔和对太太的甜蜜融入到网油卷中。
一张薄薄的廉价猪网油,却给与了它最大的尊重。
禾虫是相当昂贵的食材了。因为禾虫非常讲究季节性,每年仅那一点点时间才有,一年比一年难得的禾虫,恰巧代表了我们日渐稀缺的优质环境。它足够纯粹,宁可毁灭也不妥协,这是“奇食”背后带来的反思和感动
第3集:【浑身是宝】
对于精致料理来说,或许不惜一切代价取得食物最稀有的部分,以洪荒之力表达出极致的造诣,才是正道。那么奇食们却是反其道行之,边角料下脚料成为主角,貌似非现代文明的方式将其烹饪,妙法回春,当然也是正路子。
照例,先了解一下分集导演们幕后的故事吧:
华哥猪精品这家店真的很难找,夜晚找甚至还有点吓人,它位于广州城中村的巷弄深处,好似街角深处就隐藏着“杀伐果决”的江湖老大。华哥就给人这样一种不明觉厉的神秘气质,来去匆匆,好像就是一个传说。我们只见过华哥一次,显然,他有不可磨灭的江湖地位和威严,坐在店门口抽烟的片刻,几个店里的老伙计就一口一个“华哥”地打招呼,用粤语念出来,是不是有种香港黑帮片的感觉,有点酷,酷到华哥一口回绝了我们的拍摄请求,拒绝出镜!他说他当年用来拆解猪头的一整套精密刀具已经消失不见踪影,自此也就“隐退江湖”。因此,有了片中首席大弟子阿坚的出场,不过因为现在基本都是直接从猪场拿的成品,阿坚也疏于练习,在拍摄的过程中,手被猪牙齿划开了一道大口子,可见这门手艺所要求的精准很难。这样的细致拆分,也算是“物尽其用”的一种完美诠释了,而以匠人之心,守着一方天地,不惧重复劳作,只为那一口原汁原味,同样令人动容。
谁说要庞大才能伟大,谁说食物非得见到突出显示才能赏之,食之。人类之所以伟大,从让食物脱胎于食物本身,就可见一斑。追求极致完美的转化,还是物尽其用的奇思妙法,都是对食物的莫大尊敬
第4集:【小开眼界】
本期食材:兔头、树皮、豆丹、豆腐帘子、活珠子,你曾尝过几个
第5集:【爱恨两难】
爱恨两难,出自大实话,面对奇食,我们总能听到这两种声音,自觉站成两派。 豆汁儿,老北京城里的奇食,自带皇城根的底蕴。要了解这个风评极度两极的北京代表小吃,我们用了“两派辩论”的方式,让喜爱和讨厌各自拥有平等表达的权利。
早锻炼的大爷大妈,来北京旅游的,对豆汁儿充满好奇心的外地朋友。大家说的发自肺腑,义正言辞,但形成的效果就是:豆汁儿到底什么味道?越听越糊涂。
豆汁儿老字号少东家从小浸泡在豆汁儿中,甘之如饴,还能制作出最为地道的老北京豆汁儿,并愿意把老字号老手艺传承下去,是底气,也是爱恨中拿捏的自信。
感谢豆汁儿,让整个北京醒了,也让我们,醒了。 和豆汁儿一样,脑花也是一个我们常见的“爱恨两难”之选。我们相信找到对的地方,有趣的人,就能帮我们打开了解脑花,爱上脑花的小小法门。
老板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重度“食脑怪”。来吃火锅的食客,她桌桌推荐脑花;深夜打烊后,她的放松方式,就是她去朋友烧烤店吃几份烤脑花。
老板娘的先生是重庆家喻户晓的电台美食主播,说起脑花的历史、做法以及口味描述,那是滔滔不绝。“深夜的红丝绒蛋糕”,有没有让不敢尝试脑花的你,产生一些兴趣。 如果不知道由来,土笋冻其实挺好吃的,醋的酸味、蒜的辣味、土笋的鲜味,冰冰凉凉的像咸口的果冻,让人爱上泉州的夏夜。当我手里捧着鲜活(好吧,其实已经半死不活了)的土笋走在美食街上,真真吓得很多人魂飞魄散,卖土笋冻的老板甚至都不知道那是它的原形。长相是有点吓人,尤其从泥里刚出来的时候,黑黑的,一坨坨的,缓慢又缓慢地蠕动,最惊悚的是去除土笋内脏时的那份喷涌暴力的摇滚风,原来这家伙的内在那么……丰富……不过经过制作后,土笋嫩白鲜甜,其实还是很小清新的,这一前一后的转变也让人觉得很是有趣。但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滩涂越来越少了,土笋的获得更加不易,每个食材的新奇鲜美背后,总是带着一点点的忧伤…… 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爱和恨,因何而生,爱和恨是否能够转化。食物是坦然的,奇食背后的人也有一份特别的自信,他们可以洞见它们的价值,也有本事将它们以尽可能美的方式呈现。
至于爱恨,如果奇食能够发声,我想它们会以真爱的名义向大家表白:允许你爱,也允许你暂时的不爱,要做的,只是傻傻的等待。
第6集:【时间滋味】
来到汕头,一下子就扎进那份陈年老味中,建筑古旧,时间缓慢。街头巷尾那些有年岁感的细节,让人沉浸,仿佛走入时光机。吃过卤味,但是却没有这样仔细地了解过卤水的制作,更有趣的是主人公说,卤水就像人的血液一样(看上去也真是像!)因为不断的新陈代谢才保持着活力。养卤像养玉一样,需要耐心和精准,被一个家族视为传家宝。卤水最重要的就是在时间的更迭中如何保持不变,必须要有老卤的底子来不断循环使用。
也许卤味对我们外地人来说,只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调剂品而已,那对于潮汕人来说,真的就像空气般重要了,那是味觉的根基,也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家族情感,无论如何顺应时代更迭,但那种对食物最初的坚守一直都在血脉中流动,在这个被老卤“卤”过的城市里。
我们都逃不过时间的慢紧,也躲不过年华老去。有时候我们会羡慕这些奇食,久远至今,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火辣和激情。我们也因为它们而改变着,变得不那么沉重,变得更直接、坦荡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