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京华早春】
这是被许多人遗忘了的画面——安东尼奥尼镜头下沉闷的北京,色彩单调的北京,封闭的皇家园林,然而,人们心中对变革的广泛期待逐渐明朗起来。
第2集:【金梭和银梭】
改革初年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感到一种困窘。大锅饭体制下服务人员的傲慢与冷漠,给北京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第3集:【夕照街】
在风俗、观念开始发生巨变的北京老城,钟鼓楼的红墙灰瓦,穿越岁月烟尘,存储着每一种显性和隐性的变化。大杂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第4集:【日日夜夜】
北方人民长期的保守的生活规律,导致长期以来,北京的夜萧疏寂寥,与首都的地位极不相符。本片的画面从80年代初骡马街的灯火夜市开始……
第5集:【绽放】
20世纪80年代,戏剧回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日常生活折射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而世俗生活原生态在舞台的呈现,让北京的观众感同身受。。。。。。
第6集:【生活是多么广阔】
前门的北京首家“肯德基”开业,北京人的饮食口味的逐渐丰富;城市生活供应开始进入市场调节的时代,市场上蔬菜种类增多,冬储大白菜由“当家菜”沦落为“爱国菜”。。。。。。
第7集:【向远方】
财富和物质的梦想与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使得北京人更加憧憬外面的世界。“倒爷”,这个词汇凝聚了一段时期中国民间边境贸易繁荣的非常记忆,也反映了北京人见多识广的市民性格。。。。。。
第8集:【我爱我家】
曾几何时,四合院作为北京最典型的民居样式,留存了浓厚的生活韵味。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四合院变成了拥挤简陋的大杂院,成为一种令人无奈的现实。。。。。。
第9集:【北京人】
1990年代中期,一个新的词汇悄然流行开来——北漂。演员王宝强当年艰苦的北漂经历,成为“北京梦”的一个鲜活注脚。外来人口的涌入,新移民的增多,使有着古老传统的北京文化悄然发生着改变,传统与现代交融,八面来风,梦想交集,叫响一个名字——北京人。。。。。。
第10集:【车轮上的梦想】
2002年6月的北京车展,是国展中心有史以来观众最多的一次展览,成为“汽车元年”的华彩乐章。1995年建立的亚运村车市在2002年迎来了空前火爆的交易。老人也开始学车。一种新生活方式和观念,随汽车社会一起到来。车轮上的北京,一切都在提速。城市格局在扩张,城市竞争力在增强。。。。。。
第11集:【千里之外】
1978年,中国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还不到0。5部,打长途电话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马路上还没有多少车辆行驶,一入夜,整个京城就变的特别安静,这时,每当到了整点,就能听到长安街上回荡起清脆的钟声,传出钟声的这座建筑就是北京市民都非常熟悉的北京电报大楼。
第12集:【消失的柜台】
年夜饭到饭店去吃了,庙会普遍恢复了。传统的回归和革新交织,使1990年代中期的北京,色彩丰富起来,人心敞亮起来。 一夜之间,阻隔在顾客与商品之间的老式柜台消失了,大商场和超市的时代来临了。北京的传统商业格局,北京人的消费习惯乃至生活方式,都得到了更新。。。。。。
第13集:【东区西区】
现代北京的三大标志性地带——东区CBD,西区中关村和中部金融街,逐渐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活的示范区,带动北京实现历史性的城市升级。如果说东区的cbd是中国的曼哈顿,西区南起复兴门,北至阜成门的金融街,则是中国的华尔街。
第14集:【在路上】
北京的路,从清末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到初步建成一个现代化城市道路系统,走过了百年时光。
第15集:【大都会】
北京新的标志建筑——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与纽约帝国大厦、巴黎埃菲尔铁塔等大都会标志性建筑一样,印证了城市文明进程。